新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阴谋天下秦二世 > 第四十五章 破局

第四十五章 破局(2 / 2)

分别写给两个人的信,自然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内容。

萧何不擅长军事,曹参写给萧何的信中替他分析了与西楚联合伐秦军事上的危机。首先与张良的分析相同,即灭秦后汉若不能占有关中,则无论获得多大的封地,也必然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其次则是与韩信的担忧一样,如果与西楚盟约可成,如何进兵是个大问题。共同进兵因彼此防范很难拧成一股绳,连一加一得到二的效果都难,汉军一定会避免给西楚军当前锋轻兵送死的状况出现,为此要产生争执,没准伐秦未成先内讧起来。真要内讧的话汉军战力不如西楚军,摆明了送死,还不如不合兵。

分路进兵,使西楚攻函谷关\/潼关等于借道给他们,会不会被他们假途灭虢让汉又回归到只有南阳和南郡两地的局面?西楚夺了河南郡,那么上党郡被阻隔在河水以北也等于一起丢掉了。若西楚同意主攻武关把潼关让给汉军攻,汉军如何确定自己能击败秦军先进关中?要让西楚军先破武关和峣关得了关中,双方盟约写得再好,项王肯定也不会将自己用人命打下的关键之地白白让给汉王。可潼关当初项王集三十多万大军都未能拿下,汉王仅凭十几二十万卒就能拿下?

曹参略带讥讽的写道,楚汉自义帝被弑后一直互为敌手,现在突然就要议和共同伐秦,相信就是因为皇帝用百来个女卒击杀了三十个西楚斥侯,让山东诸侯重新想起秦的可怕,于是汉王和项王就有了共同语言。

问题是既然秦已经显得如此可怕,山东诸侯又拿什么来战胜秦人呢?要知道在楚汉互相打来打去的这些时日里,秦人一直在休养生息,粮物丰饶,仓廪日渐充盈,军中铁兵大量替代铜兵更为锋锐,现在的秦军已经比当年项王率诸侯联合伐秦时更为可怕,而当初项王率四十万卒联军之时,诸侯之间可没有像现在这样相互防范,基本算是齐心合力的。

明摆着的事实是,无论这个和议是否能成,伐秦之战对汉王都是不利的、毫无胜算的。

最后曹参“语重心长”的说,如果自己与汉王和萧何大兄毫无交情与乡情可言的话,作为已列九卿之位的秦臣,他很乐于看到楚汉和议达成,然后在“共同”伐秦中相斗相杀互相削弱再被秦军各个击破,或与秦军在雄关之前拼死拼活用累累白骨证明自己的失败,那样他就可以说服皇帝重新把山东拿回,再现天下一统,还不用拿数郡之地给汉王做封国了。

_

至于韩信,因为他本身就是军事家,因此对于楚汉两军联合伐秦的种种问题曹参在信中只是略提了几句,稍稍强调了一下韩信曾为项王下属,若两军合并一路进军在方略产生冲突,项王会不会认你是汉大将军?

虽然曹参只在武关和韩信接触过一次,但他很清楚这位对于功名的热衷,所以并不像给萧何的信那样以国家利益作为主旨,而是用私利来劝说韩信阻挠和议。曹参直接点明了汉伐楚的大方略就是用汉王绊住项王,由你大将军绕道赵燕齐,抄项王的后路。曹参接着说,如若你大将军成功,则天下将盛传大将军的武功威名。

然后曹参话锋一转,但是你要是伐秦呢?

入秦的通道就那么几条,武关、潼关、河东,在这样狭窄的关隘通道中,大将军就算是孙武再世,也只能用人命堆,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打赢了是君王的光彩,不是你大将军的。

曹参同样以讥讽的口吻说道,大将军就算想绕道草原,九原云中也有十几万边军等着你。大将军要想溯江水而先取巴蜀,还有巴郡江峡天险不那么好过。皇帝既然由着山东六国遗族折腾,退回关中先保大秦根本之地,那就会严丝合缝的堵死任何可供山东诸侯利用的漏洞。

而且以女卒就可胜精锐斥侯的大秦,秦卒的战力如何,大将军当可想象。

所以,大将军该怎么做就是很明白的事情。曹参可以代皇帝承诺,日后在山东楚汉之争分出结果后,若大将军能劝汉王安分,助大秦重获山东一臂之力,则可获王爵,封一郡之地。

……

和议还没有正式开始,曹参就知道了这种本属绝密的消息,这让萧何极为震惊。是汉国重臣中有秦人的奸细,还是秦的谋臣如陈平之流有如此强大的分析能力?

韩信对秦人很了解汉伐楚的两路并行方略倒不算太吃惊,因为这基本可算阳谋,相信连项王都是清楚的,韩信吃惊的是曹参封王承诺中所隐含的意思。

劝汉王安分?那说明秦廷中不管是皇帝还是谋臣,已经有人清楚的预见到即使汉王得了山东,也未必就会安安生生的拿着皇帝给的两、三个郡当个臣王。

这未必不是自己的机会!

当然,汉王对自己很好,一统山东后极可能会给自己一个王位,所以背叛汉王讨好秦人韩信现在并不想干。问题在于曹参的诱惑是,只要汉王安分的当汉王,自己就能被秦皇帝封王,这并不需要背叛汉王。若汉王不安分想伐秦,导致秦军从关中倾巢而出,那汉王封给自己的王位能坐长久吗……

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个想法一出,韩信的内心中就已经被曹参种下了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发芽的种子。

为国为己,让得了曹参信件的两个人对信件的处理截然相反。萧何看过后就带着信急匆匆的进宫去见汉王,韩信把信反复看了几遍后丢进了火盆。

_

两人得信时已是晚上,所以萧何进宫时又赶上汉王正在洗脚。汉王看了曹参的信后马上下诏召张良、韩信入宫。

刘邦是直接寝宫召见,所以揣着脚盘在榻上,看着张良和韩信传看信件。

当这封信重新回到萧何手中,又被重新放在刘邦榻上后,刘邦先问张良:“子房对司农参的看法有什么想法?”

张良心里颇为丧气,因为曹参所说的都是自己想到过、大将军信提起过,却又都没有明确答案的事情,而曹参提及秦人力量的增长本来就是这次促成楚汉两家都想先伐秦的原因,可从秦大司农的口中说出来,就显得更有威慑力,让人有心无力。

所以他在三人的目光中硬是沉默了好久,才嗓音略带沙哑的向刘邦行礼:“司农参所言,是前几日廷议一直未决之事。现在司农参如此言,说明秦臣中亦有能臣,可能就是上卿平。因秦帝在析县事,认为汉楚会因此惧秦,就有可能合盟先伐秦后再争天下,所以警告我等,秦人只要守在关中就非可战胜。臣,觉得与西楚的和议就此作罢为佳。”

“大将军如何看?”刘邦又问韩信。

“大王,秦据有武关、潼关和河东地利,又因重农重工粮产倍增而必具人和。反观山东,诸侯势力交错各有所思,难以真正凝心聚气,没有地利、人和还不占天时。以臣之意,伐秦确无成算。”韩信就算不因曹参信中对他的私利分析所动,但曹参给萧何信中的大势说明也足以从军事角度打动他。

“大王,要不要明日朝议看看其他人的意见?”萧何见最懂军事的军师和大将军都又有放弃合盟之意,他自己在看到曹参的信时就已经被说服,可之前大家既然为此议过,现在要放弃就需要重新收拢汉廷内的思想。

“可,那就明日早朝再议一次。范增明日将至,在与西楚商谈前把老兄弟们的想法一统很必要。”

刘邦对秦总有一种隐隐的畏惧。史书中刘邦破秦成功是因为赵高乱秦先使章邯降楚,后又弑二世皇帝,把关中的人心搅了个乱七八糟,这才让他捡了便宜。本故事中的刘邦面对的是用女卒悍杀西楚精锐的胡亥,不联楚,单靠他无力破秦;联楚,又有一系列的不确定和不信任,所以他当初同意和西楚谈判只是想要试探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丝机会、一丝惊喜。

萧何与韩信施礼后退出寝殿,张良本来也一起行礼准备离开,可刚转身就又想起了什么,又转回了寝殿。

“军师还有何话说?”虽然张良回过身来时头低着还未抬起,可刘邦还是看到他脸上一闪而过的诡诈神情。

“王上,既然联楚伐秦的可能性很小,那亚父增亲来雒阳的机会不妨……”

“好好利用!”刘邦低喝了一声,微笑着挥了挥手,向后一仰倒在了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