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在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了午后的宁静,四梅呱呱坠地。然而,这份新生命诞生的喜悦,瞬间被爷爷阴沉的脸色所掩盖。
此前,家中已有三个姐姐,爷爷奶奶满心盼着孙子延续香火,听闻又是孙女,爷爷连看都没看一眼,转身便走。
好在四梅有疼爱她的父母。母亲虽然虚弱,却将她紧紧搂在怀中,眼神满是温柔与怜惜;父亲粗糙的大手轻轻抚摸着四梅的小脸,眼中爱意流淌。他们不在意孩子的性别,为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四梅,期望她如梅花般坚韧绽放。
月子里,爷爷奶奶从未露面,母亲独自承担起养育四梅的重任。喂奶、换尿布、哄睡,日夜操劳,毫无怨言。三个姐姐也懂事地帮忙,或是递个尿布,或是逗逗妹妹,为母亲减轻了不少负担。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与姐姐们的陪伴下,四梅渐渐长大。
时光匆匆,四梅5岁了。一家连生四个女孩,在这个传统观念浓厚的村子里,成了众人的笑柄。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如芒在背,爷爷奶奶也时常指桑骂槐,冷嘲热讽。“生这么多丫头片子有啥用”“断子绝孙咯”之类的话语,像冰冷的箭,刺痛着一家人的心。
世俗的压力如巨石般沉重,四梅父母无奈再次备孕。偏偏此时,计划生育的浪潮席卷而来,“一家只生两个好”的口号随处可见。他们家已有4个女孩,政策不允许再生。但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父母狠下心,带着孩子们踏上了东躲西藏的超生之路,成了“超生游击队”的一员。
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有时在废弃的仓库将就一晚,有时在破旧的庙宇暂避风雨。每一次搬家,都充满了无奈与心酸。幸运的是,父亲略通医术,凭借这一技之长,以赤脚医生的身份为村民看病。他背着破旧的药箱,穿梭于村落间,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求医,便立刻前往。靠着这份营生,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一年后,老五出生,依旧是女孩。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并未带来喜悦,反而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父母生男孩的信念愈发坚定,带着孩子们继续流浪。日子在困苦中煎熬,孩子们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早熟与迷茫。
终于,1984年夏天,弟弟天赐降临。那一刻,父母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仿佛所有的苦难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救赎。
父亲带着一家人回到家乡,尽管因超生被大队计生部门罚了2000元,母亲也被强制做了节育手术,但弟弟的出生,让一家人挺直了腰杆。村里人的指指点点戛然而止,四梅和姐妹们也终于有了安稳的家,陆续走进学校。
校园里,四梅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她深知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课堂上,她目光专注,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不会的问题主动请教老师。她的努力有了回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稳居班级前10名。
回到家,四梅放下书包就帮母亲干活。扫地、洗衣、做饭,样样精通。母亲的贤惠能干,在她身上得到了传承。闲暇时,她总爱坐在父亲身边,看父亲为村民切脉诊断、开方治病。父亲专注的神情,村民康复后的感激,都深深印在她心中。耳濡目染之下,四梅学会了许多中医知识,能独自为病人治疗简单小病。一颗梦想的种子在她心中种下:长大后像父亲一样,为病人解除病痛。
为了实现梦想,四梅日夜苦读。无数个夜晚,当家人已熟睡,她的房间还亮着灯。她沉浸在医学书籍的海洋里,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每一页都留下了她求知的痕迹。凭借不懈努力,她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南京医科大学,选择了中医学专业。
大学四年,四梅如鱼得水。图书馆里,有她专注阅读的身影;实验室中,有她认真钻研的模样。她积极参加学术讲座,与教授探讨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寒暑假,她还会去医院实习,积累临床经验。
毕业后,四梅回到家乡的三甲医院,成为一名正式医生。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她深感责任重大。工作中,她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耐心细致。她的医术和医德,赢得了同事的认可和患者的赞誉。
在医院,四梅结识了老公,他也是一名出色的医生。两人因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走到一起,工作中相互支持,生活中相互关爱。他们一起探讨病例,一起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夫唱妇随,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四梅的婆婆好吃懒做,自从她嫁过来,婆婆从未做过一顿饭、烧过一次水。想吃什么,就指使公公去做,稍有不顺心,便破口大骂。有一次,婆婆想吃南瓜饭,公公没及时去做,婆婆便大发雷霆,把公公骂得狗血淋头。这件事让四梅哭笑不得,却也无奈。
四梅婚后育有两女一儿,婆婆从未帮忙带过孩子。女儿四个月大时,有一天,四梅忙了一天,疲惫不堪,想洗个澡。她央求婆婆帮忙看孩子:“妈,你帮我看一下小影,我去洗个澡。”婆婆却冷冷地拒绝:“俺不给你带。”四梅满心委屈,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无奈之下,只能请邻居张姐帮忙。
当时,计划生育处于高潮,单位组织每两个月一次的双查,严格限制生育。四梅为了生儿子,装病在家躲避b超检查。每次听到单位询问,她都提心吊胆。终于,儿子雨辉出生,但她和老公因违反政策,双双被医院开除。
这看似是灾难的开始,对四梅两口子来说,却是新生活的起点。他们凭借多年学医的本事和赤脚医生的经验,开了一家小诊所。刚开始,诊所生意冷清,但他们没有气馁。四梅常说:“大家赚钱都不易,一定要用最少的钱为病者解除痛苦。”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精心诊断,合理用药。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还会减免费用。
渐渐地,他们的口碑越来越好,口口相传之下,诊所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四梅没有抖音,仅用微信,却从不在朋友圈宣传自己。她坚信,真正的医者不需要宣传,患者的认可和口口相传,才是最大的褒奖。
如今,四梅的孩子们也不负期望。大女儿毕业后进入东大医院工作,继承了父母的衣钵;二女儿刚从医科大学毕业,即将开启自己的医路征程;儿子在重点高中读高二,成绩优异,目标也是成为一名医生。四梅一家,从曾经饱受嘲讽的家庭,成为全村羡慕的对象。四梅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段充满艰辛与奋斗、爱与希望的人生篇章,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