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他变态了
袁树通过抄家灭族式的行动之后已经知道这些天天跟他哭穷的家伙们到底有多么厚实的家底子。
所以对这群人的哭穷,他只有一个态度。
老老实实做生意,我不会亏了你们,该给多少钱给多少钱。
但是你们要是跟我耍心眼子,跟我玩涨价那一套,那我就让你们吃饭的家伙搬家!
并州到底是缺少强有力的地方势力,最有名气的太原王氏还被袁树一勺烩了,赫赫威名震慑之下,士族高门和地方土豪们都不敢造次,只能低头认栽,接受袁树的要求。
大批大批的粮食流入北部五郡,满足了人们的开拓需求,撑起了良庄建设期的消耗。
当然,北部五郡很多良庄选址地并非是纯粹的荒地,而是曾经有过农田,有过屯垦的建设,只是后来兵荒马乱人口离散,没人继续了,所以长满了杂草之类的,和纯粹的荒地有很大的区别。
纯粹的荒地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是投入生产,但是这些被荒废的农田可以减少投入的时间,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投入生产。
与此同时,在太原郡和上党郡获得的那一部分土地也被袁树就地改建为良庄,因为所有生产设施齐备,立刻就能投入生产、收获粮食,所以这两地的良庄收入也能用于支援北部五郡的建设。
整体来说,袁树还是尽可能的使用本地产出来支援本地建设,以此减少转运消耗,实在不行了,实在是需要转运,也是多利用河流而少利用陆路。
在这个过程当中,袁树注意到,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精耕细作,而在政治治理中,同样也需要“精耕细作”。
汉帝国处于古典帝国状态,政府的治理相较于同时期世界的其他地方已经非常先进、高效了,但是相比于后来的政府,还是颇为粗旷、豪放,很多事情都是一拍脑袋就去做,并未经过谨慎的试验和论证。
由此带来的资源损耗问题就特别的严重。
比如从太原郡向雁门郡转运粮食这一说,如果按照过去官府的号令,那短短的一段路途转运过去的损耗就超过了四成。
而袁树提领政务之后,在州牧府中设置了一个专门负责物资转运的转运司,设置专门负责转运司工作的转运从事,深入研究从太原郡到雁门郡之间的道路河流、山川地理,然后实地走访,考察出了最合适的运输方案。
按照这样的运输方案和沿途的一些辅助方案,最后从太原郡向雁门郡转运粮食造成的损耗降低了百分之六十。
损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精细的方案设计,尽可能的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条件,无形之中就能减少大量损耗。
一段路程减少百分之六十的损耗,那么其他地方同样经过设计之后,也能减少相当多的损耗,加在一起,每年在转运途中的损耗就能减少一大批,节约数百万斤的米粮。
这部分粮食又能养活多少人、养活多少士兵呢
所以之后袁树在州牧府的例行会议上就提出了这个要求,要求所有官府必须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的办事方案来,无论办什么事情,先做方案。
所有的路都去走一走,所有的河流都去看一看,所有的运输工具都去修一修,哪怕只能节省几斤粮食,也是一个人一天的口粮。
这个命令在州牧府下达之后,又被下达到了九个郡府,然后是九十三个县府,反正只要是有官府组织的地方,全都下达了。
在治理并州政务的同时,袁树实际上也在调教整个并州的官僚体系。
在部下人手尚且不足的的时候,他能够容忍这个体系出现一些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小问题,只要别做的太过分,他可以暂时不去管顾,因为他不可能认为所有人都是无私的。
但是有一点。
你得办事。
拿了钱,事儿办好了,那我认了。
可你要是拿了钱,事儿不办,或者办不好,还各种隐瞒……
那我就要让你付出五倍甚至十倍的代价。
并州内部所积蓄下来的矛盾、问题、困难在袁树重拳出击的基础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被解决,这个战乱频繁、苦寒的边境之地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好的一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