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大结局(1 / 2)

一大早周春凤就起来做了一堆郑小满爱吃的东西,就等着闺女回家来了。

郑小满也是起了个大早,吃过了早饭,就和杨书怀拎着个篮子回了郑家。

走路两三分钟就能回家,郑小满非常满意这个距离。

两个人在郑家待了一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提着两个篮子回来了。

篮子里装的都是郑小满爱吃的东西,郑小满都给整的哭笑不得的。

她从明天开始就能常回家了,她娘这是有多不放心啊。

杨书行见两人回来,笑着喊道:“哥,嫂子,你们回来啦。”

郑小满笑着道:“我带了好吃的回来,给你拿去吃。”

她从篮子里拿出两包点心递给杨书行。

杨书行笑着接过,“谢谢嫂子。”

晚上李翠霞道:“咱们家本来是想着等书怀娶亲之前重新盖房子的,只是这不是情况紧急,也没来得及。

我和你爹想着等秋收后就把房子拆了重新改,就盖小满你们家差不多的。

你看看也给画个那啥图来,咱们就按着你画的盖。”

郑小满笑着点头,“好呀,那我晚上就把图纸画出来。”

她一点都不怀疑杨家没有财力盖这么大的房子,因为她看到杨家聘礼中,给她的那一匣子的首饰的时候,就知道这杨家也没有她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啊。

那一匣子的首饰有金有银,还有宝石和玉器。

就这些首饰,也得值不少银子了。

更何况人家也不会把全部家当都拿给她当聘礼,所以杨家肯定还有不少这些东西。

她虽然会惊讶,但这都和她没关系,她也不会多问。

她出嫁的时候,手里的银票她娘全都让她自己带着了。

她现在就是啥也不干每天只躺着花钱,手里的钱也够她花几辈子的了。

更别说,她手里还有两个作坊在给她挣钱呢。

作坊这边她也没全要,她把作坊的四成利润都分给了她娘。

以后作坊就算是两家合开的,她占六成,娘家占四成。

秋收过后,杨家要盖新房了。

杨家一家人,都暂时搬到郑家去住。

两家都是儿女亲家了,关系也比往日更加亲近了。

周春凤也高兴闺女能回来住,每天真是换着花样给做各种吃食。

时间又过去半个月,京城那边来买红薯的人终于到了。

郑小满没想到来得还有熟人,之前的钱大人也跟着一起来了。

和他一起的,还有一位户部的大人。

应该是之前方秀才和他也打了招呼,所以来的人并没有和他们摆什么官架子,反倒是挺和善的。

而且朝廷也没有压她们的价格,红薯按照每斤三文钱的价格收购的。

这主要是红薯还是稀有的粮食,要是等红薯普遍了,估计也就值一两文钱一斤。

不过即便如此,那也比买粮食便宜的多了。

最主要的还是红薯的量大,用来应急救灾最合适不过了。

村里人今年都种了不少红薯,听到这个价格后全都高兴坏了。

谈好了价格,又统计出村里一共有多少红薯。

两边签订好契书,等付了银子,就可以将红薯都拉走了。

光是从郑小满家买走的红薯,就有六十多万斤。

杨家,还有和郑家亲近的人家,今年也都至少种了十几亩的红薯,也都有几万斤。

再加上村子里所有人家,还有村里人给外村亲戚家的红薯秧子。

零零总总加在一起,她们这一次就卖出去上百万斤的红薯。

从王家村买走的红薯,一部分被朝廷留作良种,剩下的全都运往了各个受灾的地区。

就靠着这些红薯,救下了许许多多断了粮的老百姓。

看着

红薯和水车都是老师先交给他,他又带去给父皇看的。

现在灾民得到了救助,明年朝廷还会再多买一些红薯,发给那些灾区的百姓种植。

到时候大家都种了红薯,就不会再出现有人饿肚子的事情了。

接着就是要把红薯推广到整个皇朝,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肚子。

太子一想到这样的功绩,心里激动又火热。

这是他的功绩,从此之后,他的太子之位,也将再无人能撼动。

老师这一次,真的是帮了他的大忙了。

太子对那从未见过的王家村人,也有了不少的好感。

于是在皇上要上赏赐郑家的时候,太子就建议到,要不赏赐给他们一块皇帝亲笔题字的匾额。

皇帝这阵子心情不错,想了想就拿起大笔,唰唰写下四个字“仁义至善之家”几个大字。

除此之外,皇帝还赏赐了不少的金银珠宝。

而且还给郑小满赐了封号,德善乡主。

郑小满跪下接圣旨的时候都还有些懵,乡主是个什么东西?

她前世看电视剧,听过公主,郡主,县主,这乡主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后来还是杨书怀给她解释,这里的乡主比县主低了两个级别,县主是正二品,而乡主是正三品。

县主有封地,而乡主就是个荣誉称号,是没有封地的。

不过虽然没有封地,郑小满还是非常开心的。

至少她这正三品,也比那个知府高了。

而且最重要的,她有了封号,也可以直接上折子给皇帝了。

谁要敢再欺负她,哼哼,她就可以直接找皇帝告状了。

皇帝写的牌匾是赐给郑家的,不过最后大家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把匾额放到王家村的祠堂里。

王家村祠堂里也又多了一本族谱,这本族谱是从郑老头他父亲那一辈开始记录的。

郑老头激动的看着大孙子,把他们郑家所有人的名字,都记录在族谱上。

一时间他老泪纵横,他们再也不是无根的人了。

王德海却是比郑老头还激动,他小心翼翼的擦拭着赏赐下来的那块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