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他还要随时协助处理各种异常状况,比如顶岗让同事去吃饭、休息或是解决内急问题等等。
所以说,这个人通常需要照看两到三条生产线。
如此算下来,八条生产线总共只需要十二名员工便能够正常运作,甚至有时十位员工也能胜任这份工作。
不得不说,产线从手动模式转变为自动模式对于出勤人力所产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因为加装了工业机器人取放料,产线操作复杂了许多,后来还专门招进来了一个年轻的人做工程师,专门负责调理工业机器人的点位程序等应用,这个工作本该是我去做的,因为我是本科学的就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和工业机器人还算是沾了边的。
如果当初架机工业机器人的时候如果跟着好好学,指不定我就从产线上脱离了,两个人一块儿负责工业机器人这块儿的,他们看起来比我这收料的自由多了,还轻松多了。
可惜当初我没有去学习,就算是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面板操作也没有哪些高中大专的人来得手熟,点位程式移动都操作不明白,我守着我那连杆式机台组不想离开的。
刚开始入职的时候我分配的是最高端的连杆式自动化产线组,还没等到年底呢,就变成了最守旧的产线组。
不仅如此,我们的薪资核算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本按时间计算薪酬转变成为按照工作量来计费。
起初,这种改变让大家感到颇为轻松愉快,因为每一天我们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提前完成既定任务安排。
然而好景不长,厂里竟然开始不断提高生产配额并压低单件价格。
久而久之,配额不断攀升,但我们却只能拼尽全力才能赶在下班前勉强完成工作;与此同时,工资水平不升反降!
如今,每天去上班时,我都会默默祈祷那该死的机器千万别出故障啊!
甚至我都想效仿港区拍电影时那般举办一场隆重的开机仪式——摆上香案、奉上祭品并燃起三根香,只求上苍保佑此次开机一切顺利。
一旦机台出现些许小问题,便要立刻飞奔过去处理异常情况,争分夺秒地力求在两三分钟内解决完毕。
倘若半小时后仍未能成功修复,倒也不必过于惊慌失措,只要后续操作稳健些,还是能够勉强完成任务的;然而若是遇到较大的异常状况,例如模具的螺栓断裂,则必须拆卸模具,并呼叫叉车师傅将其运往修理区域进行检修。
待修好之后,还需重新安装模具,稍作位置调整,然后试运行以确保正常开机。如此一整套繁琐的流程走下来,少说也要耗费一两小时之久,这样即便我干活一直持续到对班的同事前来接班,恐怕也是难以完成当天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