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登亲王告诉艾伯特“我把德意志帝国交给你了,帮我保护好她”,艾伯特回答“为了保护帝国,我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战争中艾伯特两个儿子战死。
德国上层比较克制的权力交接,让魏玛共和国平稳过渡,现在他们的宪法赋予总统比皇帝更大的权力。
兴登堡还是军队统帅,他同样是一个克制的人,本身是旧贵族出身,却可以拒绝皇帝镇压起义的命令,非常理性。于是开始配合总统稳定局势,总统动用宪法赋予的权力,几个月之内,动用了147次紧急权力。兴登堡奉命调动军队解散南方不受控制的工会。
军队始终没有乱,很幸运的在德皇退位之后,有兴登堡这样有威望的军官主持大局,因此德国各地渐渐平静下来。魏玛共和国议会中容纳各个派系的力量,进行各种妥协,给予妇女选举权,工人各种权利保障。很快获得了全国认可,除了少数布什维克分子,已经没有人想要继续革命。
社会共识是恢复德国的生产,复员的军人很好的撑起了农业生产,虽然有很多家庭矛盾很难解决,但不碍大局。战争中没有受到破坏,并进一步集中的工业体系开始运转,跟大汉的贸易因德国货币贬值而变得价格低廉。
德国的稳定很成功,也是一种必然。魏玛共和国的包容性,让历史上签了凡尔赛条约的德国都能保持一个基本秩序,更何况现在签订的没有割地赔款的条约呢,没有上千亿德国赔款,德国经济就能撑住。
德国能稳定,中欧地区就有了压舱石。
此时最乱的是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全境混乱,最乱的当然是匈牙利。在政治上,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颗瘤子,可在军事上,没有匈牙利的奥匈帝国是坚持不到战争结束。战争中,匈牙利动员了350万军队,这是匈牙利六分之一的人口,付出了200万伤亡的巨大代价,一代年轻人都没有了,不一定都死了,很多都在俄国当俘虏。巨大的劳动力只能用俘虏填补,所以匈牙利社会秩序完全崩溃,发生了革命,建立了革命政权。
兴登堡坚定的支持奥匈镇压了匈牙利革命后,斯拉夫地区的反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镇压完起义后,老皇帝弗朗茨仿佛完成了使命,闭上了眼睛。奥匈新皇帝正是那位斐迪南大公,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明君主。
战争中,他作为军事统帅没什么出色表现,他的军队不支持他出色。镇压完各地的起义之后,他突然发现,他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实现以前各种无法实现的主张的条件。
费迪南皇帝以前想做的是继续沿着奥匈帝国君主共和国的道路,增加斯拉夫、波西米亚这样的国家,从而让国内更多民族享受权利。
之前最大的障碍正是为自己争取到了权利的匈牙利,匈牙利人得到权利之后,比奥地利人对权利看的更重。匈牙利的一切改革都无法通过。匈牙利人绝不愿意跟匈牙利内部的其他民族分享权利。
而之前在奥匈帝国的奥地利控制部分,已经完成了州联邦化,每个州都建立了议会,这些在匈牙利境内完全无法实行。统治匈牙利议会的马扎尔势力坚决拒绝分拆匈牙利。
在匈牙利议院中,有453名议员,除了40名克罗地亚议员的固定席位,其余的413席中有405席是匈牙利人,5席是罗马尼亚人,3席是斯洛伐克人,但是罗马尼亚人和斯洛伐克人的人口总数分别占到16.1%和10.6%。
现在匈牙利的马扎尔民族势力被革命摧毁了,费迪南皇帝立刻在军队的协助下,在匈牙利建立了各个州议会,完成了联邦化。给予了匈牙利境内的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民族与人口比例相当的席位。
改革完匈牙利体系之后,波西米亚和斯拉夫地区分别成立两个新的民族议会,建立波西米亚王国和斯拉夫王国。费迪南现在分别是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波西米亚国王和斯拉夫国王。
奥匈帝国顺利从二元制帝国转变为奥匈波斯四元帝国,四大王国权力平等,且都完成了州联邦化,下辖各州都有议会统治。最高层则是帝国议会,虽然远比不上德国帝国议会那么有权力,却维持了平衡。
战前强大到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帝国变成了共和国,步履蹒跚了半个世纪的奥匈帝国却依然是一个帝国。这神奇的一幕只是因为这一地区需要这么一个帝国,德国只要不倒下,就不会允许南欧地区陷入混乱,所以一定会大力支持奥匈帝国维持稳定。
德奥用了一年多时间,才逐渐恢复稳定。此时巴黎和会已经结束,大量来自大汉帝国的贷款进入两国,至于美国,他们国会否决了巴黎和会,自然就不会有钱进来了。
大汉皇帝大撒币,分别给与了英国50亿两、法国30亿两,德国40亿两,奥匈20亿两的紧急贷款。这140亿两,以大汉帝国担保,名为重建债券,利率5%,在上海发行融资,算是保住了上海世界第二金融市场的地位,嗯现在第一是纽约,伦敦沦落到第三了。
大量金融贷款让欧洲稳定住了金融秩序,除了英镑硬撑7.2克的含金量外,法德奥都向现实低头,货币贬值一半,让他们的工业品变得极具竞争力。工厂比还在调整的农业更快的恢复开工,从军用转产民用。
战争结束两年后,各国恢复稳定的社会秩序,战争才真正在这片土地上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