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德国各大城市都已经陷入混乱,总工会建立起来,全国总罢工。新上任首相的巴登亲王劝说德皇退位挽回大局,兴登堡拒绝调兵镇压工人。
德皇愤怒又无奈的选择接受大局,写了一篇深情的退位诏书挽尊,这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的诏书,在诏书中他承认他个人失败了,但德国胜利了!
德皇退位后流亡去了丹麦,原本应该是荷兰的,可荷兰不是被德军入侵了嘛,荷兰王室都在英国流亡呢,英国又不敢让德皇去英国,英国王室连俄国沙皇都不敢接纳,因为英国工会势力支持俄国布尔什维克,对德皇这个几年来屠杀了几百万英国人的刽子手,英国王室怎么敢接纳。
德皇流亡之后,德国宣布成立共和国,兴登堡还是军队领袖,授命指挥撤军。此时德军大军都在国外,主要在法国。
其实俄国崩溃前,俄军在战场上的形势也不差,虽然德军攻入了俄国边境,但俄军占领的奥匈地盘更多。德皇退位可以算是为德国最后做了一点贡献,让德军能有组织的撤离,而不是崩溃。
这种有组织,又让英法惧怕,不敢撕毁协议继续开战。
但那份合约,英法显然不打算遵守。
德军撤回国内后,开始部分复员,这时候就很有动作可以搞了,那些不服从的部队第一时间被复原。不被容克们控制的力量失去武装,枪杆子又抓在了容克贵族们手中了。
此时英法却还在不断从南洋、巴西征召汉军,他们踏上法国的土地,开始接受装备,进行训练。
英法军队也没有大规模复员,一部分精锐部队乘船开往东方,登陆了俄国的土地。
实际上对俄国革命的干涉,从革命爆发之后就开始了。
原本在高加索前线跟英军并肩作战的俄军,被邓尼金这样的军官鼓动起来,立刻调转枪口反攻国内。英法海军也登陆了芬兰,占据了一些军事据点。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没喘口气,就开始面对曾经的战友。卖掉乌克兰、白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波罗的海地区只给他们争取了一个月时间。而这一个月中,他们也没有完全避免战争,德军不断开进条约规定脱离俄国的地区,布尔什维克只能给在这些地区活动的赤卫队下令尽量避免跟德军交战。这甚至让德军东线参谋长觉得赤卫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托洛茨基的红色军队理论纯属纸上谈兵。
而且还跟白匪军没有断绝过交战,面对从战场上退下来的白匪军,毫无战斗经验的红军官兵甚至需要数倍的兵力才能对抗。不过这些工人武装必然取得胜利,因为他们有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而那些白匪军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
那份代价昂贵的合约,让苏维埃政权避免了跟德国主力正面交战的机会,但这宝贵的机会,确实挽救了政权,避免了德军进攻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而是调转南下去了乌克兰。
为了说服同志们接受签约,当时伟大列宁同志说“现在的问题是签署和平条约,还是在三周以后签署苏维埃政府的死刑判决书。”
伟大的导师的决定自然是伟大又正确的,因为政权高于一切。政权都没了,还要什么国家,要什么民族,都是虚的。
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之后,红俄军得以组建,政权得以巩固,还在内战中占据了比沙皇军队更大的优势,因为现在红军有一个国家了,能开动国家机器支持他们,虽然这个机器现在能动用的战争资源很少,因为大半战争资源都在乌克兰吗,但总比白匪军强。
唉,可惜伟大的导师只需要跟德国拖延几个月时间,带领新政权继续参战,哪怕莫斯科丢了呢,战后都能混上战胜国席位。不敢说能分到多少好处,至少不会割地。
现在好了,割地赔款之后,盟友还要上门清算,几百万俄军的生命白白牺牲了。还得面对比当初面对德军更严峻的形势,因为现在英法纠集了好多个国家的部队参战。
“特么的。英法这两强盗,是想瓜分俄国补偿丢失的。现代版的失于蒙古补之南宋?”
刘勇强对于英法强盗干涉俄国革命是十分愤怒的,别问,问就是立场问题。
“通告英法,汉军不能用于对俄国作战。这会影响我们跟俄国新政府的关系。”
汉军如果去干涉俄国革命,估计伟大的同志们可能顶不住这支生力军。
“跟俄国新政府建立联系。那位伟大领袖不是宣称过要废除所有不公平的国际条约,恢复各国的平等地位嘛,告诉他们,只要他们承认西伯利亚汗国。我们就承认他们的政权,并给与10亿两军费援助。支持他们度过难关!”
俄国当初签订了割让西伯利亚的条约,可沙皇最后死活不签字,宁可退位都不签字。说哪个俄国沙皇在这样的条约上签字,就让他的手烂掉。这甚至导致上次战争后,汉俄双方至今都没有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贸易关系,两国间的铁路废弃了十几年,直到袁世凯时期,才以搁置争议的方式,重新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俄国始终没有承认西伯利亚的归属。
现在俄国人的土地买卖开张,机会千载难逢。
“十亿是不是有点多了?”
李许国有点心疼,西伯利亚的苦寒之地,在他看来似乎不值这么多钱。况且那里都吃进肚子消化了十几年,怎么还要掏钱再买一遍!
“不给十亿,万一他们顶不住呢?让腐朽的沙皇政权在上台,是不会认账的!”
刘勇强义正言辞道,打心眼里支持伟大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