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斡旋的一方,大汉帝国在谈判中,明显偏向战局不利的英法。坚持不割地,不赔款的原则。
最后勉强支持了德国提出了法国给与20亿马克,英国给与10亿马克的方案,这不是赔偿,跟《布列斯特合约》中的60亿马克一样,是给俘虏的生活费。因为德国俘虏的英法士兵更多,所以英法得补个差价。不能定为战争赔款,因为那种赔款往往定义了胜负,此时双方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胜败的定性。
不割地原则,英法有意让步,毕竟都快灭国了,只要不是割让本土,少几块殖民地要不了命。法国愿意让出西非几内亚湾一带的殖民地,东非的索马里也可以让给德国,基本上除了最有价值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以及海上的马达加斯加岛之外,非洲的法国殖民地都让给了德国。葡萄牙都让出了莫桑比克,这个葡萄牙挺有意思,是哭着喊着要参战的,一旦打赢了,大概想瓜分德国殖民地。英国是一直在开战两年之后才同意葡萄牙参战,对方只出了一个师,不到一周就打残了。
英国也接受了从伊朗以及耶路撒冷撤军的要求,不久前英军打崩了苏伊士运河附近的奥斯曼军队,自十字军之后,再一次攻占了耶路撒冷。
意大利保住了在非洲的殖民地利比里亚,但奥匈要求收回威尼托领地——包括威尼斯在内的沿海平原,意大利代表拒绝这个无理要求。
奥斯曼人确认了《布列斯特合约》的有效性,收回了高加索一带,甚至从英国手里得到了克里米亚汗国的主权,德奥联军现在已经在围攻塞瓦斯托波尔,因为德国需要这里连接的中亚北线铁路,从伊犁出发经哈萨克草原从里海北岸直达黑海。
保加利亚终于站对了队伍,这一次他不但能得到北马其顿,还能瓜分阿尔巴尼亚,那里现在被意大利占据,显然是英法用来收买意大利参战的筹码之一。可意大利崩了,被德奥联军在开战第三年打崩,幸好英法援助,才没有一溃千里,伊松佐河的主阵地被德奥前推了一百多公里。所以保加利亚能从意大利手里抢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还和奥斯曼帝国瓜分了希腊占领的滨海马其顿,萨洛尼卡再次回到保加利亚手中。保加利亚还从罗马尼亚手里夺取了多布罗加地区,因为罗马尼亚也参战了,布鲁西洛夫攻势之后,罗马尼亚这个二五仔突然觉得英法要赢了,匆忙参战,让德国非常愤怒,因为罗马尼亚国王也是霍亨索伦家族成员。德保联军只用了一个月就打垮了罗马尼亚,他们比俄国更早退出战争。
日本一无所获,多次试图讨论湄公河问题,但各方都认为这个问题不适合放在和会上讨论。日本先后动员了200万士兵,还送了200万农民去法国种地,换到的这块殖民地,显然无法得到国际承认。
不存在互相妥协的事情,因为一直是英法单方面让步,德奥奥保一直不同意。
德国坚持要让法国付出巨额赔款,让德国占领法国战略要地20年,还坚持英国削减海军军备。
直到一个月后,德国代表突然有了接受地方让步的意思。
“只要法国愿意割让马达加斯加,我们就考虑放弃在法国驻军、赔款的要求。”
法国代表松了一口气,显然他得到的授权中,是包括马达加斯加的,甚至放弃整个法国殖民地都在所不惜。
“但英国必须将在伊朗的油井、炼油厂无偿交给德国。作为英军破坏了土耳其石油公司的赔偿。”
土耳其石油公司由德意志银行持股25%,壳牌(荷兰)25%,古尔本基安15%,这位古尔是土耳其银行行长,剩余股份归奥斯曼帝国政府。他们垄断开采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的石油,显然德国相比英国在波斯要良心的多,留给奥斯曼帝国的更多,竟然有35%,堪称慷慨。
英国人犹豫了一下也答应了,伊朗石油虽然储备丰富,开采量现在也很惊人,但对比目前的困境,还是停战更重要一点。至于德国控制伊朗后对印度的威胁……印度现在的麻烦,让大英帝国都没信心还能继续拥有印度。
奥匈这边也做了一些让步,不再要求整个威尼托平原了,要求以目前各自控制区划界,基本上整个特伦蒂诺划入了奥匈。但要求意大利必须放弃阿尔巴尼亚。
意大利一听,痛快的答应了。
随着德奥集团的退让,合约草案很快就拟定出来,都不敢不快,战场上每分每秒都在死人呢。晚一步,巴黎没了,岂不冤枉。
等漫长的会谈再次结束,众人脸上都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这场煎熬的战争终于要结束了。
可是英法集团马上也反应了过来,德奥突然让步,肯定有内情。立刻跟国内沟通,两国高效的情报机构很快传来了消息,德国发生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