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战役中,日本军队的武士道精神让法国人大开了眼界。此前一直低估了日本,对东方军队的主要印象是战术灵活的汉军,此时见到了另一种风格的东方军队,一方面让英法对东方民族更加重视,另一方面更起了防范心理。
下半年的战争,互有胜败,战术上德国依然占据绝对优势,歼灭的敌人更多,损失的兵力更少。可战略上继续失败,东线歼灭俄军主力的意图没有实现,虽然消灭了100万俄军,但相比俄军动员起来的力量来说,俄军总兵力反而是扩大的,已经从战争之初的100万,扩大到了400万人。德军不遑多让,也动员起了400万大军。法军300万,英军开始拉垮,只有80万。
不是英国人耍小聪明,对这一战那些主战派是认真的,不在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无法左右战后局势。而是英国动员不起来那么多士兵,因为没有义务兵役制,他们只能靠志愿兵打天下。上次靠这一套,英国先后动员出300多万人,可这一次少了太多。
英国人忘记了上次是因为布尔战争让全世界排挤英国,这反而让英国各大阶层更团结,后来又有女王逝世带来的情绪感染,当时别说澳大利亚、加拿大人暴走了,如果美国愿意让英国征兵,恐怕美国的昂撒族群都能有一百万人站出来为女王作战。
英国和俄国两个民族都很优秀,可有一点截然不同,英国是一次次胜利后,不断加强自己的傲慢变得拒绝改变,俄国是一次次失败后奋起改革不断改变自己。上次即便失败了,英国人都未必愿意改变,更何况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打败了拿破仑都无法打败的俄国。
战争打到第二年,各国纷纷打开了军火账户,大汉的好客户俄国又开张了。他们有庞大的人口,哪怕这十年来,法国帮助他们的军工业产量扩大了一倍,钢铁产量达到500万吨,一举超过奥匈,甚至超过同为500万吨的法国,成为欧洲第三大钢铁生产国,但依然无法为庞大的军队快速提供足够的装备。
军火市场红火的同时,是民间贸易的萎缩。因为通往黑海的交通线被封锁了,英俄锁住了里海通往黑海的出口,奥斯曼帝国封锁了整个黑海。双方都无法从这个方向得到供应,对此大汉已经多次提出抗议,但双方互相封锁之下,互相推诿,谁也不肯让步,正常贸易根本无法进行。导致中亚植棉区的棉花价格暴跌。
沿海对美洲的贸易倒是开始扩大,行情非常好,因为以前占领美洲市场的英德两国几乎同时退出,大汉成为唯一的替代来源,从锅碗瓢盆到日用百货,现在都得用中国货。算是有得有失,得利大于损失,所以大汉也默认了这一切。
美国人对此也很不满,美国商船也被双方封锁,英国捕获每一艘进入德国的商船,上面运输的如果是棉花、粮食等民用物资,英国帮忙销售到英国市场,如果是军火等物资,直接扣押,也不买下来,连人带货扣住。德国更狠,虽然还没发展到无限制潜艇战,但也捕获每一艘运往英国的粮食。英国人严重依赖来自美国和俄国的粮食,结果这种封锁让英国渐渐开始进行粮食管制。
战争才打到第二年,双方拼消耗的情况就开始出现,德国占据了绝对劣势。为了扭转这一劣势,德国开始发动南线战役。一方面是对英法意开辟巴尔干战场的回应,另一方面是为了打通黑海交通。
高加索战役开始了,前一年在这条战线上,俄军压着奥斯曼军队打,现在局势彻底翻转过来。奥斯曼人也动员了一支百万大军,全德式装备,训练水平虽然不如德军,但跟俄国作战,有民族仇恨bUFF加成,战斗力凭空就高了三成。德国履行承诺,提供了成建制的炮兵帮忙作战。
双方经历苦战,尽管没能将俄军彻底赶出格鲁吉亚,没能收复巴统地区,但却将英国赶出了巴库。
恰好从巴库到安卡拉有英奥关系亲密时候修建的铁路跟巴格达大铁路连通,德奥联军牢牢控制了铁路线,大量物资经汉商、亚美尼亚商人甚至犹太商人之手,从里海另一侧的希瓦汗国港口克孜勒苏输送到对岸的巴库。尽管都是民用品,棉花、棉布、棉纱以及粮食为主,但这能大大节约两国的人力,让德国的农民更多的拿起武器成为军人。
英国对此进行抗议,试图通过里海舰队进行封锁,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汉也在里海建立了蒙古海军进行护航,多次沟通后,为了钱,耻辱的接受了英国人的条件:接受检查。
民用品可以放行,但包括钢铁在内的军用物资,一律无法通过。
为了回应德奥在高加索的攻势,丘吉尔天马行空的想到了登陆加里波第半岛,控制奥斯曼的海峡区域。结果这成了丘吉尔的一生之耻,40万组建完毕的澳新军团在埃及受训,然后奉命登陆,在加里波第的海滩上,被德国顾问指挥的奥斯曼陆军的机枪屠杀,打残了一半人后不得不撤退。丘吉尔因此下台,为了洗刷耻辱,自愿以一个连长身份去填英法的战壕。
大战进入第二年,这已经可以称为一场世界大战了,因为有日本的参战,战火算是波及到了亚洲。只有美洲还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