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南线无战事(2 / 2)

“英国人太傲慢。我了解他们,海军看不起陆军,英国陆军又看不起大陆国家的陆军。英国陆军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军人,德国、法国的义务兵不过是一群农民、工人。”

欧朋远对英国陆军评价道。

何连胜摇摇头:“民兵?欧洲只有德国陆军有日常展开大规模野战突击训练的项目,哪怕是预备役部队,每年也要集结一次进行突击演习。”

英国人的傲慢很快就吃到了苦果,在德国二线部队防守的战壕前,他们二十万精锐,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自杀,伤亡超过6万后,不得不退却休整。

好在他们高昂的进攻精神,成功拖住了部分德军,让法军得以喘息,调整防线,终于稳住了南方,将德军阻挡在马恩河以北,没能彻底合围巴黎。

“陛下。德军退了。”

“也该退了。在打下去,反倒是德军要陷入混乱。这本就是冲着决战而打的一场突击,突击失败,必然要后退。稍有迟疑,就会陷入反包围之中。可惜施里芬再次折戟巴黎城下,这场战争德国已经败了。”

“已经败了?”

“再打下去就没什么新意了,互相突破,互相消耗,这种仗德国是打不赢的。如果只有法俄还好,加一个英国,天经彻底倾斜。这已经不是些许军事优势能弥补的差距,除非有跨时代的差距,否则无法扭转败局。”

德军的齐柏林飞艇战术确实展现了巨大的战术价值,可惜宝刀老了,开局三板斧之后,还得拼硬实力。这就是工业化的战争,很难通过一两件技术创新,改变战略格局。

刘勇强只是借助历史的视角做出的评价,单纯从军事上来看,德军依然占尽优势。战场是在法国,可不是在德国。德军主动撤退,撤的也很有水平。毕竟是一支连预备役每年都进行野战集训的部队,战术水平确实比对手们高一个级别。对比汉军,刘勇强觉得自己那支半农兵可能也稍有不如,虽然半兵役让这些士兵常年训练,一年中至少训练半年,但很难有机会集结起来进行大规模野战训练,至少做不到每年集训。

与激烈的德法战场相比,火药桶巴尔干却非常平静,导火索塞尔维亚坚持了一周时间,在奥匈参战后,国王带着军队再次突围跑去意大利了。这短暂的坚持意义重大,让他们得到了参战国的身份。

塞尔维亚退出战争后,巴尔干就剩下德奥的盟友了。这也是德奥为什么这次力挺保加利亚的原因,有这块拼图,整个巴尔干就能连为一体,形成以柏林——巴格达铁路建立起来的轴心。这这条线上,除了已经退出的塞尔维亚,全都是德奥势力。因这条铁路,德国在巴尔干跟英国的争夺,已经不是俄国时期那么古典。俄国时期的传统陆海权争夺,因俄国的国力问题,始终是一边倒的。英国人玩风帆的时候,俄国是蒸汽压路机,英国人玩轮船的时候,俄国还是蒸汽压路机。德国人一上来,就是火车对比轮船,势均力敌。

这条轴心的东边是罗马尼亚,将俄国跟巴尔干分开,罗马尼亚现在是中立国,俄国无法过境,似乎也没有过境的意图。俄军的攻击方向是高加索,已经冲破高加索山脉的阻隔,占据了整个格鲁吉亚。相比之下,规模不大,德国只是支持奥匈在这里作战,并没有派出军队支援。

英国则一边登陆法国,另一边在祭出传统手艺,从印度调兵,只用了一个月就扫平奥斯曼帝国边缘的也门省,红海沿岸地区(麦加-麦地那地区),还跟半岛上的王公们签订保护协议。以前欧洲国家在大陆上相互放血,英国海军夺取对方的殖民地,情景何其相似。这也是为什么英国没有援引英汉同盟条款,让大汉参战的原因,因为地理位置,大汉最佳的攻击方向也是这些殖民地。或许是这些年不扩张的伪装没有骗到大英帝国,也或许是前几年因香港问题双方闹了矛盾,这才有了这次同盟出现问题的情况。

英国在半岛上的活动如此顺利和成功,因为出了一个叫劳伦斯的家伙,不过劳伦斯虽然因为后来的影视作品名气大,他本人也承认,跟在欧洲的战争相比,半岛上其实没什么像样的战斗。更多是一场外交的胜利。

英国人这么玩,德国也会这一套。号称德国的劳伦斯的间谍进入伊朗活动,德国似乎觉得既然可以从英国手里拉拢到奥斯曼帝国这个被英国欺负的很惨的老牌帝国,没道理不能在波斯帝国身上复制这个成功。德国人确实成功在伊朗找到了大量反英势力,甚至在伊朗和印度交界的俾路支地区拉拢到了一批部族武装。这就让英国感到威胁了,大量征调印度士兵在伊朗南部清剿。在伊朗集结重兵,控制铁路、城镇等要道,保护阿巴丹石油基地。

南线总体来说,没有大规模战斗,双方从来没进行过超过万人以上的战斗,不像法国战场,十万人往往都是只是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