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次战争相比,这次唯一的不同是,俄国没有一个有钱的盟友掏钱。
俄国人这次需要靠自己的实力来打这一场仗,不但如此,还需要为小弟保加利亚提供援助。这时候相对贫弱的经济就成了巨大的劣势。
不但财政困难,连工业生产都出现了问题。200万吨的钢产量在平时足够用,可到了战争期间,就有点捉襟见肘。英国人虽然钢产量也大幅度下降,可人家二十年前就有800万的产能,只是去工业化,但不是未工业化,产能是可以快速扩充的。最关键的是英国有钱,良好的财政让他们可以买买买。
这点俄国做不到,于是俄国订单也下给了大汉。但这次他失败了,因为大汉的兵工厂全都被英国订单填满,英国人为了防止俄国利用大汉的工业,竟然下了大量超额订单,将大连造船厂、毛瑟兵工厂和艾氏铁厂的产能全部占据,每年200万支步枪和3000多门大炮的产能,英国人包圆了。那些可以生产军火的小厂,没有官方支持,是无法动员起来的。最关键的是,做英国生意就不能做俄国生意,垄断钢铁制造的艾氏铁厂、大连造船厂此时根本不敢卖钢铁给那些小工厂去造武器。
俄国越来越陷入困境,不但前线的火炮无法跟上,连人手一支步枪甚至都做不到。
此时没有卷入战争的法国、德国其实都在活动,希望这场战争赶紧结束。一方面是不想自己被拖进战争泥潭,另一方面都不希望自己的盟友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向。
两国不断在中间调停,终于再次促使各国坐在了一起。
俄国提出了将阿尔巴尼亚并入保加利亚的要求,这是这次作战的最大目的,如果能满足的话,自然就愿意停战。
奥匈提出两个要求,塞尔维亚和黑山拆分成两个国家,塞尔维亚放弃原来吞并的阿尔巴尼亚领土。做到这两点,奥匈就愿意退出战争。至于跟意大利的纠纷,双方谁都奈何不了谁的情况下,只能维持原状。
意大利要求奥匈割让特伦蒂诺地区,那里生活着大量意大利人,在阿尔卑斯山种植葡萄酿酒。奥匈的达尔马提亚和阿尔巴尼亚二选一,必须给意大利一个。牙口不好,胃口挺大。
英国则要求保加利亚退出阿尔巴尼亚,甚至拒绝将萨洛尼卡再次交还俄国租借。好容易将俄国势力赶出爱琴海,英国没理由此时退缩。至于阿尔巴尼亚,对方不退,英国现在有信心打退对方。
至于原本的巴尔干国家,希腊要恢复对萨洛尼卡地区的控制,奥斯曼可以跟希腊平分滨海马其顿,萨洛尼卡港口可以给希腊,他现在只求保住伊斯坦布尔并收回亚得里亚堡。
流亡的塞尔维亚虽然还一直跟随意大利战斗,但已经有点力不从心。虽然意大利国王是自己的女婿,但女婿家也不富裕,能给塞尔维亚提供的帮助有限。但塞尔维亚人宁可撤退也不投降的性格,注定不会接受被拆分的命运,更何况现在的塞尔维亚国王之前是黑山国王,拆分了他当那个国家的王?所以塞尔维亚坚持恢复原本的状态。
双方分歧巨大,只能继续死磕。
俄国人最后得到了奥匈军工业的大力支持,毕竟俄国崩了,奥匈也受连累。奥匈则能从德国得到军火补充,可为了不得罪英国,德国不允许德国的军火流入俄军。但法国也在向俄国出口军火,法国拒绝提供财政支持,如果连军火贸易都拒绝,这同盟还要不要了。所以俄国始终能从法国得到武器,碍于贫弱的财力,弹药始终短缺,却从未中断。
磕磕绊绊,俄国彻底完成动员,战场上出现了400万俄军。英国人也完成了对加拿大、澳新部队的训练,本土在女王离世的悲情情绪下,盎格鲁撒克逊人民族情绪爆发,青年踊跃参军,组建起百万大军。此时英军兵力达到了350万人,本土100万志愿兵,殖民地100万志愿兵,印度100万土兵,加上战前的50多万现役部队,兵力上跟俄军的差距抹平,装备上则有绝对优势,火力是俄军的3倍以上,其他补给更让让俄国人流泪,别说打仗了,就是和平时期在家里也不可能每天都有英式下午茶,咖啡还管够。
在得到奥斯曼、希腊盟友的支援下,英国在巴尔干的兵力甚至超过俄军,于是发起了规模宏大的反击战。依然参考了武毅总结的那些战术,战壕、堡垒用于防守,集中重兵,在火炮的掩护下发动强攻。
这种方式非常吃士兵的训练水平,对步炮协同的要求极高。幸好英国有一支职业化军队,这五十万尖刀此时压倒了俄军的义务兵,不断突破俄军防线。俄军终于从伊斯坦布尔撤退了,退到亚得里亚堡一线,这次该英国人攻坚了。
也就是俄军这种相对粗狂的军队,才在一战水平的战术下,有这样大规模的退却,相对精细的德军和法军,整个一战过程中的推进速度都是以百米为单位的。往往一年过去,前进的距离只有几十米。
这一年是英国反攻的一年,上半年将俄军击退到亚得里亚堡一线后,英军注意到俄国战线拉的过长的漏洞,依靠制海权优势,在下半年登陆了克里米亚半岛。这是一个俄国必救的位置,不为占领这里,只为进一步拉长俄军战线。
俄国人却是没有办法不应战,继续增派兵力,大量没有任何经验的新兵被招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