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汉末之常山赵子龙 > 第178章 孟津大火

第178章 孟津大火(2 / 2)

今年三月,皇甫嵩在三辅平定了以王国为首的西凉叛军。

当时,皇帝刘宏病重,让董卓交出兵权去并州上任,可董卓不干了,说要带着兵马去并州上任。

对此,皇帝自然不同意,而董卓抗命不遵,带着兵马停在了河东。

后来,皇帝驾崩,这事就不了了之。

直到一个月前,他听了袁绍建议,把董卓召来了京畿。

“诺!”

种劭闻令,躬身应诺。

其实,一开始,种劭与曹操、陈琳等人,就曾极力劝阻何进,不能召外军入京!

但何进最信任的是士族代表袁绍,偏要一意孤行,他们也只能摇头叹息;现在何进让他去传令董卓撤军,种劭连忙赶去,心中暗道:希望董卓能听话吧!

何进派种劭去令董卓撤军,袁绍顿觉何进诛杀宦官的心似乎动摇了,急忙至何进面前,拱手道:“大将军,古语有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既已行兵谏,形势已露,焉能回头!大将军忘闻喜侯乎?”

袁绍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教导我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大将军你逼宫的事情都干了,形势已经露出来了,那么就无法回头,你难道忘记了闻喜侯的教训吗?

闻喜侯,桓帝时期外戚窦武;桓帝死后,因无子,窦武以外戚的身份,将年仅十二岁的刘宏推上帝位,因拥立之功,窦武出任大将军,封闻喜侯,权倾朝野,与现在的何进完全无二。

桓帝在世时,也是宠信宦官的主,窦武得权后,与何进一样马上就想拿宦官开刀;但因不听太傅陈蕃的建议,致使谋划泄露,兵败自杀,被枭首于雒阳都亭,显赫一时的窦氏一族尽皆被诛。

现在,袁绍用窦武的下场,来提醒何进不要忘了前人的教训,因为今天的你,与二十年前的窦武何其相似!

但何进还是显得犹豫不决,他脑中一直响起妹妹的一句话:你配谈忠吗?

何进知道,若他执意杀宦官,那他与妹妹就完全撕破了脸皮,兄妹俩必定反目成仇。

“报!”

一声长长的唱报,打断了何进的思绪。

厅中众人也齐齐望向奔来的甲士。

“启禀大将军,丁刺史急报!”

甲士在何进面前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书信。

何进拿起书信,甲士躬身退出,袁绍等人又齐刷刷看向何进,都好奇火烧孟津的丁原,能传来什么急报。

何进展开书信阅览后,面色铁青,怒道:“丁建阳在信中说,赵云携数万白袍军,就在孟津北岸!”

“甚?”

袁绍惊呼一声,他与何进可没有召千里之外的赵云入京。

经过短暂惊疑,袁绍嘴角微微上扬,暗道:当真是天助我也!

厅中众人面面相觑,都没有想到远在北疆的赵云,怎么也跑雒阳来凑热闹了?

而且还是数万白袍军?

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一两万白袍军是肯定少不了的。

而白袍军善战之名远播,这些年,战鲜卑、定代北,去年平幽乱,从无败绩。

特别是赵云,一个多月前,更是因此人在朝中闹得不可开交。

皆因当时,临朝摄政的太后,一言而决,敕封赵云为幽州牧,当时群臣反对,闹得沸沸扬扬。

最后,铁了心的太后,还是颁发了圣旨。

圣旨颁发后,群臣也把这事暂时放下,都知道当务之急是先诛阉宦,只要打倒宦官,士人掌权,大可到时候再迫使太后撤了赵云。

但现在,赵云居然领军入京了,让他们瞬间意识到,赵云应该是太后私召进京的,不然太后为何决意敕封赵云为幽州牧?

再想到,一些关于赵云是赵阉子侄的传闻,更加认定他们心中的想法。

“卑鄙小儿,竟敢兴兵入京,真是不知死活!”

在场的袁术闻言,当即破口大骂,一个出身卑贱的小儿,上个月竟受封幽州牧,这让他气愤不已。

最近忙着诛阉宦,本来都抛之脑后了。现在听说赵云居然领兵快到京城了,顿时令袁术大怒。

一旁细眼长髯的曹操,瞟了一眼怒气滔滔的袁术,见怪不怪;袁术以出身四世三公之家嫡子为傲,就连眼下名望颇高的袁绍,他都瞧不上,更何况出身草莽的赵云。

曹操出身沛国曹氏,祖上虽然有阉宦的污点,但也是真正的士族,他倒没有看轻赵云,在他看来,英雄不问出处!

赵云战黄巾,平常山,入代战鲜卑,固北疆,功勋卓着。这样的人,曹操只有无限崇敬,并无半点贬低。但白袍军突然出现在河内,显然是太后召来与大将军抗衡的力量。

只见曹操出列,对何进拱手道:“白袍军乃边军骁锐,赵云必是阉宦外援,趁其未至,大将军应当机立断,清君侧!”

何进也不完全是草包,白袍军出现在河内,他终于想通,为何当日妹妹极力敕封赵云为幽州牧,原来是把赵云引为外援。若现在还不出手解决阉宦,那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他又不禁想起出宫前,妹妹对他咬牙切齿的模样;他知道以妹妹不服输的性格,必定会扶持宦官压制他,到时候宦官得权,真如袁绍所说,步了窦武的后尘。

何进当即,道:“传令,诛杀阉宦,清君侧!”

“诺!”

袁绍等人闻言大喜,轰然应诺。

显然,赵云的出现,使何进终于下了决心,他马上采纳了曹操的建议,答应出兵清君侧!

随即,何进一道道命令下发,首先增派兵力严守雒阳十二座城门,严防入京的外军。

再则,派人追回本来要去叫董卓撤兵的种劭,改为命董卓阻击赵云。

又令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虎贲中郎将袁术、右校尉淳于琼等诸将,各领本部人马,随他入宫清君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