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唐奇谭 > 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外在

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外在(2 / 2)

而通海公/东海公室,最初就是作为这些,勇于海外开拓进取的团体和势力,最为坚定的后盾和支持者;而被另立门户、分封在了夷州大岛,这处尤为关键的海陆中转地;也由此形成了利益紧密的东海宗藩体系。

其中分布在上新洲/北美洲,共计六十七家诸侯/外藩,又有三四十个归化的土族部落和聚居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主要集中在被赐姓为李,梁、孔、高、卫、韦、薛、杨、魏、程、土突等十几家大姓、巨族中。

当然了,他们的祖上渊源,可以上溯到梁公主政的时代;专门要求相关的部属、臣下和亲族,组织了好几批年轻子弟,前往新洲/北俱芦洲开拓的产物。再加上家门扶持,很容易在当地最先站稳脚跟、脱颖而出。

同样也与身为宗藩的东海公室,长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纽带。而在下新洲/南美洲的开拓进度,就要略输一筹了;但同样也有四十三家诸侯/外藩,以及被称为殷遗南方别种的马亚人,所建立的土族城邦、聚落。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则是被成为马氏诸脉的一系列大小诸侯、藩家;他们都是源自首次发现新洲大陆的初祖。源自乾元泰兴年间的克复定难功臣之一,岐州扶风郡公马璘膝下的第四子,人称“当世祥瑞”的伯庸公。

因为,当年中土大唐派往外海大洋的探索船队,前后有十多批次;但是无不是遭遇风浪折戟沉沙,或是偏离了航线,跑到了其他地域去。唯有这位年轻而幸运的伯庸公,在茫茫大洋中遇到了可以停驻修整的大岛。

还以联姻的方式,获得了岛上土族番长的协助;最终历经无数险阻和风浪、海潮,发现了无边无际的新洲大陆海岸线。然后又在当地的土族帮助下,在上下新洲间的大湾地(加勒比海),建立了第一处唐人据点。

因此,他的子孙也通过与土族的不断联姻,开枝散叶在温暖湿润的上、下新洲沿海各处。而且,相比唐人在上新洲/北美洲的高歌猛进,归化了大量土族部帐;下新洲的沿海,则是山丘与雨林密布不利大军征战。

因此,以马氏后裔为主的唐人征拓者,采用了小股的武装渗透和打击,那些野蛮不化的嗜血、人祭部落;又用林间物产的贸易和部落通婚,笼络和归化了好些土族城邦;最终移风易俗的将其纳入唐人的宗藩序列。

因此,马氏子弟的藩邸、聚邑,也由此遍布下新洲各处;以生聚和招徕之唐人、土族和归化民,受封世爵公、侯、伯、子、男不等;堪称是当地枝繁叶茂的第一大氏族;但同样因为跨洋贸易,对于中土仰赖甚多。

其次是新洲孔氏的别支,依靠世代深入雨林、深山和高原的艰险之地;传播中土教化和归化土族。依靠一手四书五经,一手仗剑而行的本事,以及世代孜孜不倦的牺牲和前赴后继的传道,同样建立起许多的藩领。

其中以复古的三代之治,圣王、大贤勤耕于民的传统;以宗族而居、集体劳作和共享祭祀,操习六艺和有教无类的耕战传统;吸引和聚附了许多土族部民来投。在当地更是伐山破庙,革易了血腥野蛮的风土民俗。

也将能征善战、交涉无双的孔圣后裔之名,传扬于外域各方。而这一系列的运作和开拓背后,同样也存在着东海社,以及占据其中重要分量的,东海公室的潜在影响。甚至连传道的教材,都是在夷州境内刊印的。

但与此同时,江畋也同样注意到,在上下新洲/北俱芦洲的东海岸线;大片未被标注过的空白中,居然还有若干带有特殊标记的小点。随即他当场询问得知,这是西牛贺洲跨海而至的藩夷聚落,也被称为多毛人。

因为其形貌奇特、体毛浓密,须发异色而得名。但也因为新洲的地域广大,东西海岸之间距离太远;故而目前还尚无多少接触和了解。仅有一些多毛民的部众,因饥荒和时疫沿海逃亡流窜,到大湾地才得知所在。

好吧,这显然是比正常的历史线,更早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却不知道在东海岸,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江畋不由想起在西大陆时空,听说圣王国和不列颠群岛、科尔多瓦王朝,在新大陆殖民地乱斗的零星传闻。

也许,自己还有机会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