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阶层,都心系张幕。
至于说会不会有人觉得以后跟随张幕是不忠之事。
呵呵,如果全天下所有人,所有世家,所有大儒都认为张幕改朝换代才是正确之事,甚至但刘协自己也这么认为时...
没有人会觉得张幕是乱臣贼子。
所有人都是从龙之臣,而非不忠之臣。
反而所谓的忠臣们,才是异端!
“诺!”曹操谦虚尊令。
他可眼中藏着事情,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实在是太好奇,有什么事情能让张幕喜形于色呢?
不过这份好奇并没有持续多久便得到了解答。
第二天,天子下诏,表张幕征讨异族和开疆扩土之功,表张幕为天下百姓献上土豆番薯玉米之功,升为大司马兼丞相。
但让张幕开心的并非是这件事,而是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公孙瓒回归幽州,携带者征讨三韩的大胜。
当初张幕对漠北出兵后,同时对公孙瓒加封幽州刺史和镇北将军,并对下令征讨北方鲜卑和东北方三韩。
据说公孙瓒在得到天子诏令和张幕写的书信后,将自己关在房间中三日,而后走出大门,大喊“镇国大将军知我”。
随后,公孙瓒令了诏书,点齐兵马,汇合黄忠送来的数万士卒和粮草,直接北上,征讨乌恒和三韩。
三韩是指幽州往东半岛的南部有三个小部族,它们是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
这三韩之地,当初曾被大汉灭掉过,后来被改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四郡,史称汉四郡。
只是趁着大汉内部混乱,这三韩小民又开始搞事情,其中马韩被扶余人吞并,辰韩和弁韩合并为新罗。
而百济一直到公元660年,被唐朝所灭,王室成员向唐朝称臣,唐朝将百济从前的领土设置为熊津都督府,其存在时期后来被称作“前三国时代”,百济、新罗属不同民族。
三韩中,马韩是三韩中最强大的,被三韩拥立为“辰王”,定都目支国,统领三韩之地。
4世纪时,炎黄扶余诸部建立了百济国,辰韩中的最强大的斯卢部统一辰韩,建立新罗国,弁韩则逐渐融合成为伽倻国,后又被新罗国所兼并。
三韩在西汉时便与九州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韩因语言、称谓、器物等与秦朝相似而被称为“秦韩”。《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曾提到:“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三韩”。
公元前后,朝鲜民族进入“前三国”时代,在这之后的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金氏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先后统一朝鲜半岛,从未以“ha国”为号,但“韩”仍然作为其政权的别称,
而现在,张幕只是让公孙瓒将这个征讨的时间提前了而已。
大汉疆域再度扩张。
而公孙瓒也得到朝廷诏令,将要回洛阳受封。
不过征讨三韩只是其中一件值得张幕开心的事情而已。
真正让他开心的事情,是益州太守刘焉病亡。
在历史上,初平二年(191年),刘焉会更造作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架)千余辆,欲称帝,被旁边荆州牧刘表发现,上言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意指其图谋不轨。
此事让天子大怒,可其当时先后被董卓和郭汜李傕挟天子以令天下,根本没有什么威严,只能谴责。
而刘焉为顾及名声,只好称病,并让朝廷将其子奉车都尉刘璋从京城派到益州,并趁机将其留下,为继承人做考虑。
如此之后三年,到了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在朝中的长子、左中郎将刘范与次子、治书侍御史刘诞、征西将军马腾策划进攻长安,但密谋败露,逃往槐里。
不久后,刘范被杀,刘诞亦被抓获处死。
议郎庞羲送刘焉的孙辈入蜀免受牵连,碰巧此时绵竹发生大火,刘焉的城府被焚烧,所造车乘也被烧得一干二净,四周民房亦受其害,刘焉不得已迁州治到成都。
因为伤心死去的两个儿子,又担忧灾祸,不久便发背疮而死。
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个时空,由于张幕的存在,董卓被王盖和吕布诛杀后,长安便得到了宁静,李傕等人都没有搞事。
而随着刘协带着朝廷回到洛阳,刘范等汉室宗亲和汉室忠臣更是都生活的很好,刘焉根本没有经受伤子之痛。
但是绵竹依旧发生大火,将刘焉城府给焚烧大半,所有乘车给烧的是干干净净。
刘焉依旧迁都成都,这时北方五溪蛮造反,使得刘焉操劳过度,最终还是因为背疮复发而死。
一位野心诸侯就此死亡。
而其死后,益州官吏赵韪等希望利用刘璋温仁,于是上书推举他继掌益州刺史。
若是按照原本的轨迹,李傕和郭汜为了稳定刘璋和益州这边,不仅会同意上表,还会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同时任命赵韪为征束中郎将,而将领沈弥、娄发、甘宁等人会起事反对刘璋,但因为赵韪手中聚堆众多且有益州各大世家支持,最后战败逃往荆州。
可这一次,有着张幕在洛阳坐镇,自然不会给自己留下如此隐患。
“让汉中太守张鲁当然益州牧,并以汉中为州治!”
这一则诏书从朝廷发出。
“看来,镇国大将军是要对益州用兵了。”
曹操得到消息后,自认意识到了未来。
可是让他意外的是,事实并不如此。
张幕并未对益州动手,直到....五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