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什么时候应该发动战争,理由是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拉开这场战争的序幕,用什么战术去打比较好,都一一讲述了个清楚。
君臣几人,也就是针对这个进行了一番讨论。
由于李靖老老实实的把自己这几条决议的来源汇报了,所以李世民等人都知道,这几条建议来自于王掌柜。
因此也不由得重视起来,毕竟对他们而言,王兄弟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那都是有目共睹,被所有人认可的。
因此王兄弟既然说这个时间点,并且给出了这样一套战术,那就一定有其可行之处。
当然了,两国交战是一件非常严肃,同时也是很大的一桩事情。
毕竟这关乎到了两国之间的命运,作为大唐的皇帝李世民,是决议要一站风生死,直接和突厥人打一个国与国的决战。
所以这样的大事情,不可能儿戏一般的,听从一个人的建议就立马做出决定。
即便李世民和王辰关系亲近,也不会在这种事情上面太过轻浮。
所以才有了这一场,皇帝和一众大臣之间的细细商议,对于究竟该什么时候发动战争,又该以什么样的战术进行。
几位大臣各执己见,讨论到大半夜,所有人都有了困意,才不得不暂时休止。
虽然依旧没有拿出一个最后的方案,但最起码讨论到这个时候,只剩下了最后两派意见。
一派是以李靖为首,表示王辰的计划完全可行,建议李世民就按照这个计划制定一番策略。
甚至表示他愿意亲自率军出征,充当那只暗地里行动军队的首领,以雷霆之势奔袭千里,扫荡突厥人的老巢。
而另一派却反倒是以长孙无忌为首,他建议稳扎稳打的来,与突厥人之间的决战,不应该仓促盲目而行。
倒并不是说他故意和李靖唱对台戏,而是他的性格,本来就偏向于老成持重。
在他看来,即便这个主意来自于王兄弟,也应该再细细琢磨一下。
专门一支军队突进千里,未免也太冒险了,一个不谨慎走漏了风声,那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而对于三个月到半年之内,发动对突厥人的决战,长孙无忌也略微有些异议。
他觉得这个时间可以适当的延长,不是说什么三年五载,但最起码可以延长到一年左右,让大唐的国力再进行积累。
以大唐现在的发展速度,肯定比突厥人要快得多,到时候以雷霆之威正面碾压,岂不是来的更加迅猛。
双方各执一词,反正是各有各的道理,大家都是为了大唐着想,也没谁是怀有私心,只不过考虑的方向不一样。
所以李世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但是在接下来几天,李二陛下接连召见朝中的其他大臣,以及一些寻常不上朝的军方将领。
等到询问了各方意见,征求了大部分将领的想法之后,李世民总算是得出了最终结论。
那就是按照王兄弟所说的那般,最晚半年时间,就要对突厥人宣战。
并且采用明暗两条线,主力部队正面战场相持,精锐部队直捣黄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