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要是,”马贩子终于咕哝道,声音几乎听不见,“您错了呢?”
陶毅笑了,那是一个真诚的、直达眼底的笑容。
他举起一只手,让人群中开始泛起的低语声安静下来。
“那么,”他说道,声音中充满了坚定,“我邀请你们亲自去见证……”“那么,”他说道,声音中透着坚定,“我邀请你们亲眼去看看……”
这些话在潮湿的夜空中回荡,在萦绕不去的疑虑背景下,宛如一个闪烁的承诺。
陶毅朝着村子边缘做了个手势,在过去的几周里,那里已经搭起了一小片几乎摇摇欲坠的帐篷和摊位。
这不算什么,和他在京城设想的盛大展览相去甚远,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这是切实的证据,是文化和谐潜力的鲜活见证。
人群仍然犹豫不决,但还是跟着他去了。
泥浆吸住了他们的靴子,风似乎在低声发出警告,但临时展览区闪烁的灯光像火焰吸引飞蛾一样把他们吸引了过去。
当他们走近时,微风中飘来了陌生的音乐声——一种陶毅叫不出名字的弦乐器奏出的悠扬旋律,与在他胸腔深处回荡的有节奏的鼓声交织在一起。
异国香料的气味与熟悉的烤肉香味混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令人陶醉的浓烈香气。
帐篷里,一幅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画卷展开了。
一位汉族书法家的毛笔在羊皮纸上舞动,展示着他的书法技艺,旁边是一位蒙古族工匠,正精心地在骨头上雕刻着复杂的图案。
孩子们最初的羞怯被好奇心所取代,他们围在一位维吾尔族讲故事的人周围,当他讲述遥远的土地和神话中的生物的故事时,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是惊奇。
来自不同民族的妇女们分享着食谱,她们的笑声在帐篷里回荡,这是一种超越任何文化障碍的通用语言。
在一个角落里,一群男人——有汉族、蒙古族,甚至还有几个来自最近才并入的南方地区的人——全神贯注地玩着捶丸游戏,他们充满竞争的呼喊声中不时夹杂着善意的笑声。
陶毅看着这一切,心中的紧张情绪慢慢消散。
他看到那个马贩子仍然双臂交叉,但眼睛却盯着一件由汉族和藏族织工合作完成的精美丝绸展品。
鲜艳的颜色、复杂的图案似乎把他吸引住了。
他看到村里的老师嘴角挂着温柔的微笑,看着一个年轻的蒙古族女孩教一群汉族孩子跳传统舞蹈。
曾经弥漫着猜疑的空气,现在充满了一种不同的活力——好奇、参与,甚至还有一丝勉强的钦佩。
恐惧虽然没有完全消散,但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试探性的希望。
人们开始交谈、提问、分享自己的经历。
那些因恐惧和错误信息而精心构筑的障碍,正在慢慢地、艰难地崩塌。
一个不超过七岁的小男孩拉了拉马贩子的袖子。
“看,爸爸!”他指着一组描绘不同民族的人从事各种行业的微型泥人展品喊道,“他们都在一起工作!”
马贩子哼了一声,但当他看着展品时,眼神柔和了下来。
他伸出一只长满老茧的手,轻轻触摸其中一个泥人,那是一个铁匠的小塑像,锤子举在半空中。
一丝类似理解的神情在他脸上闪过。
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安静下来。
一个气喘吁吁、满身泥浆的信使冲进了展览区。
他挤过人群,眼中交织着恐惧和急切。
他跑到陶毅面前,喘着粗气,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陛下……海边传来……消息……”
陶毅身体一僵。
这来之不易的脆弱和平,突然显得岌岌可危,仿佛受到了一股无形力量的威胁。
信使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声音几乎轻不可闻。
“他们说……他们说大海……在……‘沸腾’。”